抓斗争、一手抓劳动,至少在咱们这一片,就可以将损失尽可能地降到最低,不至于产生更大的影响。”
大爷爷缓缓点头,“明白了。”
顿了两秒,他又说道,“小国,你高中毕业也有好几个月了,打算什么时候参加工作?还是继续等大学恢复招考?”
从66年开始,大学就暂停了招生,陈建国自然也考不了大学,
不过他也没打算考,否则跳两级就能上,何必等到现在。
听到大爷爷的话,他想了想,说道,“还是先等一等吧,反正家里也不差我一个人的工资,看看上面对我们有什么安排再说。”
这时外公又说道,“现在大街上都是些没事做的年轻人,咱们小县城就这么多,大城市里不知道有多少,那么些人,不知道上面要怎么安排哦。”
听到这话,陈建国默默扒着饭,心里算了算时间,
应该快了吧!
……
68年12月12日,光明日报转载了甘肃日报12月10日的一篇文章,“我们也有两只手,不在城里吃闲饭!”
十天后,12月22日,二流报纸也转载了这篇文章,
本来这篇文章的起因,只是甘肃会宁县的宣传干部,在一次例行调查中,去农村了解一些到农村干活的职工家属的生活情况,当时他们采访到第一个报名去农村的职工家属王秀兰,
在采访中,她就随口说了一句话,“我们也有两只手,不在城里当死狗。”
死狗在当地是骂人的话,比喻游手好闲、好吃懒做。
随后这篇文章就被写了出来,并经过审核,投稿给了甘肃日报。
这一下,立刻被正为广大年轻人怎么处理而头疼的上级注意到了,于是便被授意多方转载,
而这篇文章的发表,也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开启!
……
……
【咳咳,扯几句哈。因为不知道怎么发单章,就放到这里了。
在开这本书之前,准备了大概一年多吧,收集了200多个网页,包含100多万字的文字资料、1000多张图片和几十个视频,还找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家询问当年的生活情况,又找了几个朋友收集老物件(虽然最后没用上)。
不过等写文的时候才发现,能用的还不到百分之十,绝大部分都是不能写的,好尴尬呀。
而且那时候才发现,很多资料其实是自相矛盾的,比如本文开篇的吃牛肉,当时有的地方杀牛是重罪,而有的地方,比如重庆,还有湖北荆州的公安,这些长江码头都有很悠久的吃牛肉的传统,几乎就没怎么中断过,所以就引用过来了。
再比如运动会期间,我有个老领导就说完全没影响,以前什么样子,当时就是什么样子,该吃吃该喝喝该上班上班,但有的人就说生活完全被打乱了,虽然他们不是运动员,却也受到很大的影响,总之一团糟,
还有上学,虽然说52年就号称全面取消了私塾,但事实上直到60年代中期以前,几乎全国各地都还有私塾存在,
连私塾都还有,所以纠结什么时候开学、几年制干嘛嘛,就很离谱!
看到那些资料,还有信誓旦旦的那些老人,我整个人都是懵逼的,(⊙_⊙)?!
我该信谁的?
后来想通了,他们都是对的,什么情况都有,就是那个年代的真实状态。
说回本书,
在找资料之前,我只是想写一本没有金手指,尽量真实一点的年代文,等找了资料之后,看着只有不到百分之十能用的内容,感觉是自己孟浪了,
然后就想着,怎么把这一点点能用的资料都用上,毕竟不能浪费是吧。
于是就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构思大纲,最后就整出来这么个玩意儿。
按照开书前的构想,本书会分为四个阶段,分别是小时候的日常、转折和成长、蛰伏、腾飞。
到这里前两个阶段就写完了,相信很多看官应该也都猜到,主角下一步会去哪里,没错,就是“上山”,
没办法,必须“上山”,因为别的资料不能用!
不过,虽然是蛰伏卷的上山,也还是有点东西的,后来人看知青,总是被伤痕文学影响到,其实在当时来说,受伤更重的应该是被插队的地方和农民,
怎么说呢,这个东西就是一把双刃剑,好的知青也为地方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财富,有些甚至到现在都还在发挥作用,那些地方的农民,自然也是受益的,
所以,我想写的就是跟伤痕文学完全不一样的东西,希望能展示更加积极的一面,
不能说那么大的一场活动,就什么好的东西都没有留下,对吧,那也不现实啊。
嗯,大概就这么多吧,
唠叨完了,
最后,诚挚地拜谢各位书友的支持,爱老虎油!】
网页版章节内容慢,请下载好阅a最新内容
请退出转码页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