饭店,走路都快了几分。
到了国营大饭店刚好六点,他们算是第一波客人。
徐文昭点了四碗面,给了八两粮票,又喝了三角两分钱。
一行四人都饿了,面条一上来,沈离这个饭量小的都把面吃光了。
火车上吃了两顿干的,这会儿带汤的面喝一口,整个人都舒服。
吃完面条,四人回到农机站,徐文昭又带着四人去了汽车站。
最早的一趟回徐家大队的车子是八点,几人到站没等一会儿就开动了。
车子缓缓开动,慢慢的路两边不见了房子,取而代之的是一块块稻田。
大部分稻子都收割了,很多人在田里插秧,忙着秋种。
沈离这会儿只想吐!
躲过了闷热的火车,却躲不过摇晃的班车!
下乡的路是原始的黄泥巴,路上坑坑洼洼的,车子开起来,跟过山车有的一拼。
在沈离忍到极限的时候,徐秀娟说到站了!
一下车沈离就吐了!万幸没有吐车上!
“大姑,你们来了!”沈离正吐着就听到了这么一句话。
“这……这是小阿离吧!这可怜见的,晕车晕成这样!”
徐文心今天被她爸安排来接几年没有回来的大姑。
她早早就来了,生怕错过班车的时间点。
刚看到大姑下来,激动的徐文心想说些开心的话,就看到一个穿着军绿色短袖的小姑娘昏天暗地地吐了起来。
仔细一看,这不是她小阿离表妹么!
徐秀娟跟徐文心说了两句,顾不上其他就去看沈离去了。
可不要跟上次回来一样,生病了!
沈离把早上吃的面条吐光了才好受许多,唉!早知道就不吃了,浪费粮食!
徐秀娟把袋子给了沈向柏和大侄女,打算背沈离。
沈离立马表示自己很好,不需要人背。
徐秀娟看到女儿是真的没事才带着人往村里走。
一路上徐秀娟和侄女聊着天,说着这几年家里的变化,不一会儿就到了徐家。
徐进安是大队的队长,儿子在农机站有正式工作,女儿徐文心是大队小学的老师,一家子过的不错。
徐家一栋青砖瓦房,堂屋两侧各两个房间,堂屋后面有个后厅,后厅两边也各一个房间。
厨房在西侧,是土坯墙,但也盖了瓦。
厨房旁边是猪圈,说是猪圈,里面养着两只鸡。
东边一座土坯房是茅草顶,这是茅房和工具房。
屋前用木头打了桩子,把几栋房子围了起来,就跟后世的围墙是一个作用。
徐文心给徐秀娟三人倒了水就出去喊她爷爷奶奶和爸妈了。
宴如兰和徐广平就在自留地里侍弄菜呢,听到大孙女的叫唤,扛起锄头就往家里走。
闺女回来了!
一到家,母女两个一见面,徐秀娟本打算好的话都堵在了喉咙。
只一会儿眼睛就被打湿了。
宴如兰看到女儿这模样,也跟着流起泪来。
母女两个抱在一起,哭了好一会儿。
徐秀娟一直在说着自己不孝,宴如兰一直我的儿叫唤着。
沈向柏哪里经历过这场面,一下子吓得大气不敢出,直愣愣地看着自家外婆和老妈。
这见面不应该高兴吗?咋哭起来了!
这还是第一次看老妈哭,这次比她凶人的时候可怕多了。
懵懵懂懂的沈向柏在心里发誓,他以后绝对绝对不惹他妈哭!太可怕了!
沈离倒是能理解,三年多没见,母女双方都惦记着对方。
不一会儿,徐进安夫妻两个回来了。
兄妹两个说了会儿话,兄妹俩叫了人,徐进安又去地里了。
夏收秋种,可离不开人,他不放心呢!
杨红云是徐进安的妻子,看到大姑子回来,也不去上工了,准备中饭去了。
中午时分,饭做好了,徐进安回来了。
徐家夫妻生了三个娃,大表哥徐文昭20岁,已经见过,在农机站工作。
大表姐徐文心18岁,在队里小学教书,一个月工资可有12块。
还有一个三表弟徐文辉,今年13岁。
徐家一对夫妻三个子女的,在这个年代算是人口比较少的人家。
一家子团聚一桌,很是热闹。
杨红云一大早就去割了一斤肉,中午做了一盆猪肉炖白菜!
炒了一个自家腌制的酸菜,一碗青菜。
午饭做的是杂粮稀饭,不过大米多,杂粮少。
中午吃完饭又呼啦来了一堆人,这是沈离二舅徐忆安一家。
徐忆安的妻子葛翠,人没有进来,就听到了她的大嗓门。
“他大姑,你来了也不去我家坐坐,我好给大姑和外甥做好吃的啊!”
徐秀娟正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